午休的时候终于可以安平静静地坐下来听听晓说新的一期《古代金融之一:钱币物语》。本人作为一名财政身世的学生,在乍看到标题的那一刻,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感受又回到了久违的大学课堂,乖乖坐在下面认认真真听讲台上的老师讲《钱币银行学》。固然,高晓松老师一开讲也说了:“先开宗明义说一个事,我是一不会算账,二是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几多钱,所以经常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还曾经找朴树借过钱,找老狼借过钱。
就是因为我自己基础不知道自己是有钱还是没钱。然后十多年前随着大家瞎起哄炒过股票,然后这股票,最后就酿成了我的励志事件。
每当自己懒惰,不想好好干活的时候,就打开股票账号看一眼,然后连忙跟打了鸡血似的,干活去了,挣钱去了,因为那股票赔得跟王八蛋似的......”鉴于以上开宗明义里坦白的几件事,高老师这堂独具匠心的“宏观金融钱币学”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那就是:“......只能从大的偏向讲,越大咱越擅长。”因为咱可是名字响当当的“矮大紧”呐。
至于专业性、细节性的那些知识层面,有那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讲就足够了,基础不差咱这十块钱的。提到钱币,大家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钱”吧。一说到钱,我又想到了晓松在阿里的老板——马云。互联网大佬马云曾经在做客的节目里说过很有意思的话:“我对钱没有兴趣”、“其实钱有什么用”、“对吧,谈钱很庸俗”……好吧,我这个俗人今天就庸俗一点,谈谈“钱”这个字。
左边金字旁我们都认识,右边的谁人“戋”念 jiān,是指古代的一种农具铁铲,上古时代以此作为生意业务工具,厥后生长成的铸币形状也是以它为原形的。我国原始社会最早作为钱币使用的是贝壳,这种贝壳也被称为“货贝”或者“贝币”,所以至今许多与钱有关的汉字还都含有这个“贝”,好比财、货、账、贫、贷、赊、购、贡、赚……说到钱币的形式,高晓松在节目里讲到了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这四位天子在位期间也恰恰是历史上钱币制度最完善的时期。
秦始皇时期的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执法、怀抱衡、钱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革新,于是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开始在全国通行。今后我国古代竣事了钱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五铢钱在我国五千年钱币生长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前后流通时间长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钱币。这里的“铢”是古代一种重量盘算单元,一铢即是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唐太宗时期的开元通宝需要说明的是,开元通宝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开始推行的新钱币形式,早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就颁布了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最初钱币上的“开元通宝”这四个字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
由于做工比力精致,深受黎民喜爱。除了这种铜制铸币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只是这两种开元通宝并不投入使用,仅限于皇家犒赏,只在上流社会达官贵族里小规模流传。
宋太祖时期的宋元通宝这是北宋赵匡胤开国初刊行的钱币,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又铸太平通宝钱,样式同宋元通宝。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生长,北宋时期还发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刊行的纸币还要早六七百年。它最早泛起在经济相对繁荣的四川地域,刊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今后钱币更轻便更容易携带,可以在更大规模内流通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生长。(交子)固然,除了中国之外,晓松还提到了世界钱币史上一个经典的案例,那就是位于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上的雅浦岛土著住民使用石头作为钱币的故事。
古今中外,无论何种钱币,挣来都很是辛苦不易。由于该岛上基础没有作为钱币流通使用的此种石头,他们必须跋涉凶险倍出的漫漫航程到几百里外的帕拉乌岛把大石头打下,装在木筏上运回来。
然后把石头打磨成扁圆形,再在中间打孔。体积越大,价值越高。由于实在是搬运艰难,往往是人们将换来的石头钱币盖上专属印戳之后,让它像衡宇一样作为自己的“不动产”继续留在原地。
即即是有个富人把自己完完整整的一块大石头不小心沉入海底,但在当地人的眼里它依然价值稳定,富人可以照常用它换购所需物品。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一句盛行的环保宣传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经看过一本杂志,真真切切看到上面有这样一句话“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思考良久也没搞明确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何种理念,我想或许是作者一不小心颠倒了词句顺序吧。现在看来这句话并非凭空理想而来,它正是太平洋上这座小岛住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呀。
听说这样的石头钱币有的直径就长达5米,堪称世界上最重最大的钱币。可你知道世界上最轻最小的钱币是什么吗?据我所知是尼泊尔的芝麻币。
它是尼泊尔1704年刊行的一种轻型硬币。轻是够轻,可是硬度应该比不上石头钱币吧。更不行思议的是,在购置许多琐屑的小物件时,这颗小小的芝麻币还要被支解成两份甚至四份!此处急需一副放大镜,否则眼神欠好的人哪怕瞪成斗鸡眼也无济于事啊。
中国有句形容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话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来这句话就不太适用于1704年的尼泊尔。除此之外,钱币的其他形式简直数不胜数,好比外洋用狗牙、猪牙做成的“牙币”,另有被作为钱币的鸟毛、可可豆、手镯……而世界各国钱币的名称也多如牛毛,最熟悉的就是人民币了,其他的好比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泰铢、印度卢比、阿根廷比索、俄罗斯卢布……鲁迅先生曾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套用鲁迅先生这句话,我想说:世界上本没有钱币,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钱币。从贝壳到石头,从铜铁到金银,从铜镍到纸币。
而如今,随着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支付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险些出门都不用带现金了。只要一部手机,衣食住行一切都搞定。
看到楼下卖菜的八十岁老大爷支付宝、微信都玩得溜溜的,脑海里就闪现出这样一些不成熟的料想:林林总总形式各样的钱币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虚拟钱币要开始独霸钱币历史舞台吗?做钱包等种种生意的人是不是要做好失业下岗的准备了?晓松也在节目里讲到:“钱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配合认定这个工具,有交流价值,它就是钱币。所以我很不明确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很多多少人在批判虚拟钱币,人类起源那钱币就是虚拟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实实在在又形态各异的钱币,沿着历史一路从无到有,再从有趋无,中间历经了几多历史更迭、王朝变换。
而很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所有的财富到最后也不外是那账簿上的一串串数字而已,也不外是《资产欠债表》里的一个数字而已。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就是两手空空一身轻松,再也不用“左一布袋,右一布袋”,这次真的可以“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文 / 蜻蜓FM社区【晓岛】,作者:遐客行—— End ——。